读书笔记网 > 读后感大全

《你当像鸟飞向你的山》读后感2000字

时间: 2023-02-26栏目:读后感大全

《你当像鸟飞向你的山》读后感2000字!

看书的第一部分的时候,我甚至返回到「序」核对,因为我怀疑这是一本小说,而不是作者的回忆录。作者笔下的父母对孩子的忽视和匪夷所思的举动,还有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,让我想起我在今年儿童节写的「有感|05当孩子们长大后-写在61节的思考」,本书佐证了受过高等教育的孩子,最终选择与读书笔记好句摘抄及感悟赏析父母“断绝往来”的心理动机。

虽然是本励志书,但是看完后我的思考有下面3个方面:

1-论榜样和自我内驱力的重要性。

a-多少父母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,于是孩子越来越早开跑,我们想要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,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敏感期,甚至早于敏感期就开始刺激。

本书作者从来没有上过一天学,在家里唯一所学也就是《圣经》,母亲尝试教但是后来也没有再继续,直到17岁自学考上大学。干着替父亲拆废品的繁重并危险的工作,不仅担心学不会考不上,还担心学费没着落。但是当她自己想要的时候,再辛苦她都会坚持下来。第一次考得不理想的时候,她没有放弃再继续来过。我想她深深地内驱力就是要「离开家」。

b-榜样的力量。前有她的哥哥泰勒(这本书作者就是献给泰勒的),通过自己的努力,十几岁离家靠着自己的能力上了大学。作者自己在书中就有段话:我学着弃我而去的那个哥哥的样子,在借来的书桌前枯坐,努力而仔细地研读一条条摩门教教义。我在学习的这个技能至关重要,那就是对不懂的东西耐心阅读。

正是有哥哥的鼓励,她才知道杨百翰大学接收家庭教育的孩子。当在备考中需要补习的时候,也是泰勒帮助了她。前有成功的哥哥,其实对于作者的榜样的力量不可忽视。

2-家庭关系的维系:我执的世界、接纳成长与共同成长。

人是有根的,再倔强的人都无法欺骗自己说:那些人和事都与我无关。当作者面对父母在她的四周散布不利谣言的时候,她颓了2年。从哈佛回到剑桥,连她的恩师都对她不再抱有希望。能拥有一个能接纳我们成长的环境,太太重要了!

a-母亲的角度

看书的过程中我其实一直对作者的母亲充满敬意,我在想这恐怕也给以后的作者带来一些积极的能量影响。这位母亲为了爱情,放弃正常家庭而选择了“偏执狂”结婚,婚后遵从摩门教的女人地位,从不抱怨地照料家事。

替人无证接生、模仿先知的身体能量测试、自己研究药草、治疗自己和别人,最终成为一门致富的生意。当作者想要放弃继续考杨百翰大学的时候,其实母亲也有继续鼓励她。鼓励作者“不要让任何事阻止你走”。但同时知道作者考上了以后,又劝她不要去上学。当小女儿被儿子欺负的时候,装聋作哑视而不见…

作者描述母亲的场景里有2处让我动容:

第一处是当父亲与作者因为考大学起冲突的时候,当时母亲要求她搬出去的时候说:你已经二十岁了,你要离开这个家。但是当时作者才16岁,当得知这个信息后,母亲又改口说,那你可以留下来,不用离开了。

第二处是作者念博士的时候,收到母亲的文字:你是我的孩子,我本该好好保护你。作者写到:读到这句话的那一刻,我变成了另一个人,记忆中有了不一样的童年。当母亲告诉我,说她没有像自己所希望的那样做一个好母亲时,她才第一次成了我的母亲。

b-父亲的角度同样作者描述父亲的2处让我动容:第一处是作者直面自己的羞耻感,发现并不是因为父亲是半个疯子,而是——源自我有一个将我朝吱嘎作响的大剪刀刀刃退去,而不是将我拉走远离它们的父亲。

第二处是:但我和父亲之间的隔阂不仅来自时间和距离。它源于自我的改变。我已不是当初那个被父亲养大的孩子,但他依然是那个养育了她的父亲。

c-父母教养的终身影响。“过去我总是轻信一切,毫不怀疑,全世界都是错的,只有爸爸是对的。”不论父母选择给予孩子何种教养,当孩子通过教育觉醒的以后,却依然在潜意识里作祟。

作者记录了成为科学家后的泰勒,却相信偏执的父母所教育的那样:疫苗是医疗机构的阴谋,所以也禁止自己的孩子注射疫苗,他的妻子是花了几年时间才说服这位科学家改变主意的。

3-教育的力量。作者记录了自己这10年的学校教育,不仅是知识上的,而且更是生活上的。有个细节作者描述地很形象,那就是她知道为什么上完厕所要洗手,手又没有弄脏为什么要洗。因为从来没有人教过她正确的生活方式,冰箱里腐烂的东西不清理,脏碗也随意不洗,导致无法融入集体生活等。

从作者身上看到了教育所带来的觉醒和思考。而且让我感触很深的是,一流学府的教授们都是这么求才若渴吗?要不是这些教授给的指引和力荐,那么作者也是没办法去到剑桥的。好马遇伯乐!我想正是作者的努力,才让教授们看到了这块璞玉。

这家人7个孩子,教育却完全改变了这7个孩子的命运和格局。3个拥有了更广阔的世界,也回归正常的生活,而另外的4个却传承了大山里父母的生活。从此这7个人,也自然而然去到了2个时间,3位博士与母亲的娘家人走动更为亲密,而父母与另外的4个孩子,却几乎断了联系。

作者原文是这样写的:我不知道分离是否是永久的,不知道是否有一天我将找到一条回家的路,但这种分离给我带来了平静。

读书笔记dushubiji
顶 ↑ 底 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