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书笔记网 > 读后感大全

善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——《培根随笔》读后感

时间: 2023-02-26栏目:读后感大全

善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——培根随笔读后感:

文/栗子。1、先讲一个段子:小红喊道:尼玛,劳资大姨妈这个月又没来,真是坑爹啊!

请问:这件事情谁最着急?

答案:A尼玛B劳资C小红的大姨D小红的妈妈E小红的爹F小红的男朋友小明。

这个段子是一个很火的网络小视频里的一个桥段,引用这个段子,只是想说——每个人的人性中都有自己的优劣点。比如小红,个性太急躁,也许大姨妈会来。

因人而异,客观公允,用理性、理智开启人生。

培根说:善是一种习惯,性善是一种天性的倾向。

我们常用善良度来评判一个人的道德和精神是否高尚,拥有善良的人,有更多的人喜欢他,当然也会得到更多的善良。

孟子说: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,向善的倾向本就在人的天性之中。根深蒂固于人性中的善,常以不同的方式表现,要么施与人,要么施与物。

“善是人类所有优秀品德和高尚精神中最伟大的一种,如果失去它,人类就不过是一些忙忙碌碌、不做什么好事的家伙,很低劣,不比那些可憎的害虫好到哪里去。”

现实生活场景中,我们会发现和善的人,周围的人都喜欢他,愿意与之交朋友,因为知道和这样的人打交道安全。

还有一些人则将善释放在动物身上。见到过有些人喊自家的小狗为“宝贝”“儿子”,开始很不理解,这也算是善的一种方式而已。正如培根文中说的——“我们在某些人身上看到的那样,虽然他们比其他民族要残忍,但他们对禽兽却很仁慈,对狗对鸡都能施舍。”

2、《培根随笔》第二篇——谈性善,其中有一个观点和中国的一句话不谋而合,那就是“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。”

人性的善讲究一个尺度,把握好这点很重要,因为有时人性中的这种向善的倾向会犯错误,甚至带来重大恶果,意大利也流传着一句谚语“过分的善良,有如一个傻瓜。”

如前段时间网上沸沸扬扬的江歌案和杭州保姆纵火案。

江歌案中受害女子江歌是在帮助闺蜜刘鑫时,殒命于与刘鑫纠缠的前男友陈世峰的刀下的。江歌一直将刘鑫当成真心朋友,对其施与了极大的善良,不仅提供给刘鑫躲避纷争的居所,且为保护刘鑫挺身而出,最后不幸殒命。反观刘鑫,却是一副恶毒小人的丑恶嘴脸。事发中,当江歌遭遇危险时不管不顾,甚至置身事外;事发后,刘鑫毫无感恩之心,晒美图、晒幸福,对江歌妈妈恶相以对。看过此案的人们无不痛心疾首,千万网名对刘鑫的口诛笔伐自在情理之中。

杭州保姆纵火案,简直上演了一部现代版的《东郭先生与狼》,纵火案中犯罪分子——保姆莫某晶,采取恩将仇报的方式,对主家所有对她的善良和友好毫无感恩之心,反而心生狠毒,因一点点不如意,一点点小私利,就起杀心燃起一把大火,将女主人和三个年幼孩子付之一炬,看到这样的案子简直令人发指,这个蛇蝎保姆简直突破了人类底线、可恶至极。

这样的事例,让我们痛心疾首,更让我们警醒——盲目的善良不是善良,是愚蠢!

江歌的所谓闺蜜刘鑫,事发中对江歌的求救置若罔闻、见死不救,事后坦然事外逛街晒图,面对江母态度漠然蛮横,完全背离了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底线。同样,杭州纵火保姆案中,蛇蝎保姆莫某晶,一边享受着主家对她的善良,拿着高薪,拿着主家的恩惠,享受着难得的尊重和高待遇,却行使着杀人越货的卑劣勾当,完全泯灭了人性。

对于像刘鑫、莫某晶这样的人,你的善良就是她们利用的工具,她们根本不值得善良对待。

事件发生后,带来的不仅对当事人造成了家破人亡的严重后果,更严重的是它会将人心向善的信念摧毁,让人不得不对“性本善”保持足够的怀疑。类似事件的重复发生,会让这个社会失去基本的信任,造成人人自危的信任危机,是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的悲剧。

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对刘鑫和莫某晶的道德审判和严厉惩处,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,认识到这世界上不单单拥有善良,同时也有丑恶和仇恨。认识到人性的复杂,才能不丢掉警惕,才能不盲目行善,才能实现理性的人性向善。

3、我们除了“菩萨心肠”外,我们还要有“金刚之怒”。

《培根随笔》第二篇中有这样的论述:“追求对别人行善是值得称道的,但如果受到别人的外貌和妄想的蒙骗,让对方牵着鼻子走,那就会让自己变成轻信、软弱,并把恶霸之徒当作诚实的人。”

人性向善是不错,但于向善的天性特征之后,还有“性相近,习相远”之说,不同的环境会造就不同的人。杭州保姆纵火案中这个保姆莫某晶开始就是一个赌博、偷窃、远逃之人,读书笔记网 www.dsbjw.com系列行为足以证明了这个人是不可信的,是不值得去善待的。江歌案中事后刘鑫家人对江母的态度,也说明如此家庭环境造就一个刘鑫这种“奇葩”完全是情理之中。

反过来看,在江歌案和杭州保姆纵火案中的受害者,难道在选取施善的过程中没有问题吗?是不是实施了愚善呢?是不是被所谓“人心向善”所蒙昧了呢?这的确值得我们深刻思考。

所以孟子还说:“性无善无不善”;“乃若其情,则可以为善矣,乃所谓善也”;“故有物必有则,民之秉夷也,故好是懿德。”。就是说人性中可以有性善,可以为不善,今日性善,然则彼皆非也,这才是孟子所谓性善论的完整意思。

4、《培根随笔》第二篇中有这样的描述:“‘天父让太阳照好人,也照歹人;天父降雨给行善之人,也降雨给作恶之人’。

翻译成中国话就是:老天是公允的,不会厚此薄彼,雨露滋润、阳光普照针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。”

但是,但是,请记住!任何时候老天绝不会把财富,把荣耀和美德平均地赐给每一个人,因为机会人人都可以有,但把握机会就需要努力和个人造化了,所以文中这样表述:“一般的恩惠可以人人共享,但特殊的恩惠就要选择对象给了。”

人心自有不同,道德自有差异,那么我们的善良将如何做呢?

培根文中这样说:“在行善的时候,我们还应该注意一点,那就是不要毁了自己。要像别人爱你那样去爱别人。”

我们应保持一颗善良之心,因为它可以带来内心的宁静和做人的坦然,让生物之灵的我们拥有高尚之心。但同时,请别忘记保护好自己,付出你的善良时,也要建好你防护的铠甲,甚至带些锋芒。

5、社会是复杂而丰富多彩的,仅用“善”和“恶”难以客观评价人性的复杂。“善”和“恶”更多时候是一种倾向,在构建社会时,性善倾向不同的人,有时反而能更好的补偿短板,丰富世界的多样性。

“向恶倾向比较轻的脾气不好,口无遮拦,经常与人作对,或故意刁难别人。但是重的就会生出嫉妒之心,并对别人造成伤害。当看到别人遇到灾难时,这种人就像是发了利市一样,总会趁机落井下石一番。”

“向恶倾向属于人类天性中的错误,但它们却是造就大政客的最佳材料。他们犹如弯曲的木材(称曲材、肋材)一样,非常适合造船,因为船是要在海上颠簸的。但曲材不适合做栋梁之才,即不能用于造房屋,因为房屋需要根基牢固。”

培根的此篇随笔写了一个关于性善的问题。其实,“性善”和“性恶”自古以来就有争论,只是作为一个理性成熟之人,我们只需把握一点,那就是所谓“善”和“恶读书笔记好句摘抄及感悟赏析”都是基于时间、环境、心态等众多背景之上的。

好在时光总能验证一切,阳光普照之下脏污全无,一切终将还原成真正的样子。于生活实践里,只有学习和理性才是王道,我们应用理性学习去汲取养分,用理智之心为人处世,善意对人;不盲从,不是非不分,不助人行恶,做个有能力奉行善念却知道何时实施善意之人。时光流逝,心存光芒,照亮行程,你懂了的会得到很好的验证,你不懂的会让你真的懂得。

读书笔记dushubiji
顶 ↑ 底 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