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书笔记网 > 读后感大全

西游记读后感3000字

时间: 2023-02-26栏目:读后感大全

西游记读后感3000字:

昨天把西游记都读完了,今天就做个小结吧。去年底开始读西游记,刚开始是听的单田芳评书版本,后来每天听完单田芳版本还要再去看一遍书,最后干脆就不听只看了。

西游记其实不能算是吴承恩的创作,而是民间大众的创作。从宋元开始,市民阶层崛起。这些阶层的人闲暇时间喜欢听故事,于是有了说书艺人。说书艺人直接面对听众,面对老百姓,他们知道如何说才能让老百姓接受以及喜欢,他们是站在市场中的。于是西游记就从之前就有的一些雏形中一点点儿地打造成型。

但是,不同的说书艺人会有不同的说书版本,说书艺人也会根据听众的反响不断更改自己的书本。中国的四大名著,西游记,水浒传,三国演义,红楼梦,严格来讲,只有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的创作,其余三部都是大众集体创作,最后由一个文人编著而成。

所以相比之下,红楼梦其实是最“文人化”的,它描写的场景是上层阶级,语言也非常诗化。三国演义的作者因为自己的喜好读书笔记好句摘抄及感悟赏析,对真实的历史做了大量的更改,又因为照顾到观众阶层,所以主角是刘备而不是曹操。毕竟,曹操本来出身就高贵,他当宰相的故事有什么吸引人呢?大众都是苦出身,他们想看的是同样苦出身的人逆袭的故事。

有时候我感觉,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也和大量的普通底层市民给他投票有关吧,希拉里和曹操一样,无论她是否做得好,反正她已经无法点燃民众热情之火。

当然了,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,你不喜欢,你算老几?西游记里体现当时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”的情节也有很多,比如,锄强扶弱啦,斩妖除魔啦。这些从古至今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。

西游记里有很多细节都是为老百姓服务的。涉及农事呀,买东西花多少钱呀,有一些很具体的数目,或者描述得特别具体。因为这些东西都比较贴近老百姓的生活,这些细节填满了,老百姓才觉得你这故事是有血有肉的好故事。

涉及国王皇宫之类的,就相对比较概括,主要就是如何宴请唐僧师徒,吃吃喝喝。这大概也是民众想像中的皇宫。当然,西游记里也体现了当时老百姓的一些观念,比如,玉帝的威严必须得到维护,凤仙郡守无论如何爱民如子也必须受到惩罚。这些在今天我们已经不这么认为了,不过当时的百姓是接受这一套东西的。

还有一些对待妇女的观念,也是当时时大家都接受了的一套观念。比如,妇女贞节观。唐僧的母亲,被盗贼强占,报了仇后自杀了。宝象国三公主百花羞,给妖怪生了孩子,孩子必须死,还得有一套名正言顺的说辞,好让她可以再度出嫁。乌鸡国王后被假国王霸占,必须说明那冒充国王妖怪已经被骟了,娘娘并没有被侮辱。被金毛犼掳走的国王的后宫,必须要有仙人给的一件护身衣,保护住娘娘的贞洁。等等。

西游记体现的“三观”也是当时百姓的“三观”,在此基础上有一种劝善的导向。有人说西游记是佛教宣传片,其实也还是偏颇了。读后感西游记里道士大多作为反面人物出现,佛教人物大多作为正面人物出现,主要也是因为当时道教在东土的势力是比较强大的。道教势力在中国的强大也就意味着他的信徒基数大,道士中就会混入更多的“神棍”。加上明朝时嘉靖皇帝痴迷炼丹,不理政事,所以道教更多地会以负面角色出现。

道教的反面人物大多是一些底层的道士,或者妖精扮成的道士。而那些上层的道教人物,比如太上老君,不仅是正面的人物,甚至可以说是取经大业的幕后功臣。

佛教在当时的东土,没有太多的底层势力,大多数是上层势力,故而没有太多的反面人物也是可以理解的。到了西方接近灵山的地方,佛教也有不少反面人物。

中国人对于宗教,总是实用主义的。但是你说中国人有没有信仰,我觉得是有的,只不过中国人的信仰不是一个具体的宗教,具体的神,而是一个比较虚的“天”。

中国人是信仰“天”的。这一点从中国人的口头禅“我的天”和西方人的口头禅“我的上帝”的对比中也可以略窥一二。中国人的信仰是一种虚幻的天道,这是因为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是不断地在融合的。最原始的华夏人,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,今天的华人,身上都留着当时的“胡人”的血。

日本因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岛,所以可以长时间信仰一个具体的神,并且一直延续至今。日本整个社会也是相对稳定的,一些家族甚至几十代人都在做同一份工作。所以日本能够有所谓的工匠精神,也是因为有这样的地理环境的原因。

而中国,从刚开始的黄河流域,到后来的长江流域,整个民族在不断的融合,整个中央政权版图也在不断地扩张,信仰也在不断地融合,一个具体的信仰是无法长久持续下去的。

所以我们要有一个相对虚幻的信仰,不同的民族融合进来,都可以接受的信仰。这个信仰不会和具体的信仰冲突,甚至可以用不同的具体信仰来对其进行解释。儒家,道家,佛家,就是那些具体的信仰。

无论儒家,道家,还是佛家,他们都已经不是最初自己刚出现时的模样了,都要进行改革,符合“天道”的留下,不符合“天道”的,更改。当然,前提是得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皇权的统治。

回到西游记,其实佛释儒也都是用来解释我们的“天道”罢了,谁更好用就推谁,实属正常。这是我第一次正儿八经地读完四大名著,小学时买了红楼梦,看了很多次,每次只能翻个两页。直到现在,红楼梦也没翻过几页。孟子说:尽信书则不如无书。虽然西游记是经典,但是读的时候依然需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想法。当然,也不能走到另一种极端,那就是“杠精”极端,只要不符合自己的观念的,这个也要批判,那个也说烂。

你得将作品放到当时的环境里去看,不要以一种上帝视角去指责当时的人或者作者。人都是有局限性的,包括我们自己。一个人的三观,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,经历的增加,是会慢慢变化的。一个社会的三观,随着社会的发展,也是会不断改变的。你现在认为正确的,以后也许就不这么认为了。大家现在都认为这样是应该的,但是从前的社会大家认为那样才是应该的。

所以在读一个作品时,一定要带着包容的心。我刚开始读西游记的时候,特别热衷于去看一些猎奇的,和传统不一样的解读,比如阴谋论之类的。看猎奇的,反传统的东西,这些是人的本性,因为我们就是会天生有一种“我和别人不一样”的反叛的心理,那些解读就是抓住了我们的这些心理。

看这些没有问题,甚至还可以帮助你更有兴趣地读下去。老实说,西游记虽然已经是非常口语化,面对大众的文学作品,内容又是神魔鬼怪这些吸引人眼球的东西,但是我还是很多时候觉得很无聊,有点儿读不下去。

不过还是那句话,尽信书则不如无书。看这些解读时不要放弃自己的思考,他这么解读,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现名著的视角,也能够更接近今天的思维和观念,但是他解读到底有没有道理,自己要有自己的看法。

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。每个人在读西游记的时候,都会有自己的一番解读。网上查一下资料,你可以看到有人用佛教去解读,有人用道教解读,有人用现代职场去解读,等等。

你怎么解读都可以,因为一部作品能够成为名著,一定是抓住了某些本质规律,这些本质规律既可以用神话故事来解读,也可以用现代职场来解读。投行里有一句话:交易像山岳一样古老,华尔街没有新鲜事。盘点历次的金融危机,你会发现,都是差不多的路子,没有什么新的套路。我们就这样一步一步重复着昨天的故事。

或许技术发展了,但是人性还是没有改变过。所以名著能成为名著,大多是写出了人性吧。作者:凌乱的老板

读书笔记dushubiji
顶 ↑ 底 ↓